欢迎访问今日关注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近日就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向学校进行为期1个月的问卷调查,其中通识科改革方案最受瞩目。教育局发言人表示,若方案获接纳,最快可于新学年高一起实施,并于2024年文凭试生效。教育局会加强相关支持工作,通过培训等让教师作适当准备。
香港励志教育青年基金创办人兼主席李子枫对记者说,香港的通识科教育多年来备受争议,尤其是“修例风波”中暴露出部分老师利用监管漏洞及教材制作自由度,把自身对国家的仇恨及误解,借教育荼毒莘莘学子,误导思考、抺黑国家,其心可诛。
李子枫说,通识教育本来是一门多元启发的学科,却被别有用心者借以抺黑国家。通识科改革意义在于拨乱反正,由此形成“国情通识”的新格局。
推动通识科教育回归正轨
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副主席陈勇告诉记者,以往的通识科教育有很多问题,包括教材内容不规范等,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乱象频生,再加上一些老师刻意误导甚至故意抹黑,连美化日本侵华的试题也能变成考试内容,部分香港青年还被蛊惑参与暴乱。
香港特区政府前新闻统筹专员冯炜光认为,香港部分年轻人之所以贬低国家、崇拜西方,通识科老师难辞其咎。老师们关起教室门以“多角度论证”为幌子贬低国家,以“普世价值”包装美化西方的一套说辞,不肯承认内地所取得的成功。通识科改革必须打破这种现状,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角度思维”。
特区政府教育局去年11月宣布改革措施,并在不久前成立“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员会”,旨在于今年9月落实改革。据香港《大公报》梳理,通识科新课程框架由当前的六大单元变为三大主题,涉及港情、国情的内容明显增加,这与特区政府早前公布的教育改革目标相吻合,也是对现有通识科弊端的拨乱反正,对培养香港年轻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将大有裨益。
根据有关建议,三大主题分别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三大主题各占45至50课时,相当均衡,背后逻辑一目了然: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除了内容架构外,改革还包括将课时由现在的250小时削减至150小时,考题弃长卷而多用选择题及短答题,评分采用“达标”与“不达标”两种。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设有内地考察环节,问卷列举部分内地学习团主题让学校选择,包括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文物保育、科技与创意等。有关课程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以减轻学生负担。
培养学生爱国爱港认同
陈勇说,教育局这次的优化改革,使通识科教育回归正轨。教材内容清晰、客观、实在,同时精简课时、增加选修,为学生减负,并打好升读大学的基础。“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支持改革的方向,更盼望教育局能够尽好职责,确保改革落实,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培育出维护法治、爱国爱港、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下一代。”
李子枫说,香港回归祖国已有20多年,青年对国家的认识仍然不足。如今通过改革,把通识的特性结合更多中华文化与现代关系,融入国家安全观、国家和香港的宪制关系、当代中国影响力等内容,这些都在填补香港教育制度里尚未完善的重要部分,培养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国家观念,有助于香港青年从多方面正确认识及解读国情。
《大公报》评论指出,通过学习这些课程,香港年轻人将明确自己身份、所处位置、享有的权利及应负的责任。不仅可以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及国民身份认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帮助年轻人寻找发展机遇
香港《文汇报》评论道,增加国民国情教育是通识课程应有之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香港基本制度,懂得国情民情、国家发展成就与香港的密切关系,看清世界、国家和香港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
评论指出,通识科改革更需根除打着批判思维旗号、鼓吹偏颇政治谬论的流毒,杜绝在校园纵“独”煽暴对学生洗脑的乱象,建立青少年对国民身份及“一国两制”的价值认同,培养建设国家和香港的未来栋梁。
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梁美芬认为,香港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对于他们筹划未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放眼世界,香港和内地是命运共同体,未来香港的发展需要依靠内地,要搭上国家经济快车。
香港通识教育会副会长李伟雄说,改革后的通识科,主题清楚点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紧扣和确立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其中更点明了法治精神的意义,包括遵守法律、司法独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都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每个香港人都应认识和珍惜,有助于令学生免受误导,避免所谓‘违法达义’歪理重现。”
梁美芬说,通识科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让他们了解基本法、“一国两制”等,确保他们不会“行错路”。新通识科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帮助他们寻找未来机遇。建议课程配以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育局也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培训,并安排考核,确保教师群体的素质。
中国领先的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含文图音视频的全方位综合新闻资讯、深度访谈、观点评论、财经产品、互动应用、分享社区等服务为全球主流华人提供互联网的新媒体优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