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关注

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资讯

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

时间:2020-04-17 09:31|浏览: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往期回顾

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

 新闻列表 返回目录     

中青报系

中央团校举办新中国70年青年发展与青年期刊学术论坛 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1月28日   07 版)

新时代,青年研究的话语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年研究,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新中国70年青年发展与青年期刊学术论坛近日在中央团校召开。

未来青年研究有哪些方向?中央团校教授陆士桢结合志愿服务研究指出,“首先要考虑怎么样实现不同视角的融合。”曾教授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陆士桢经常告诉她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别把文章写得像思政一样。”这并不是否定思政类文章,陆士桢解释,实际上它们有各自的体系,如何融汇贯通,这很重要。

陆士桢认为,思政所回答的问题是亘古以来人类社会传承的重要问题,社会学更多解读青年的社会本质,全面分析一个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分析视角。而政治学视野下的青年研究,更多关注现存社会激烈的斗争。“在这三个角度要怎么样实现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希望将来有更多人从这一角度做一点分析。”陆士桢说。

同时,她还指出,做好青年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老说过去的话没用,青年不爱听,理论上也没有价值”。

做青年研究,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作了回答。

风笑天认为,青年研究要能够指导青年,“带领青年一代更好地发展、成长”。同时,他还谈到,青年研究要服务于青年。风笑天分析,这个在以往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我们研究青年,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服务青年,这也是现在的青年政策、国家的研究政策方向。”

参照通用人工智能追求,结合青年研究中的通用算法,中央团校教授肖峰则通过AI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三种分型,与青年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时政研究、对策研究进行对比,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青年研究的“通用算法”这一问题。

“人工智能对青年研究有这样一种分析,是不是可以启示我们,青年研究可不可以走向一种通用呢?”肖峰提出,未来青年研究中是否能够打破目前三个范式的壁垒,融合出一种通用的青年研究方法。

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从精神分析角度,对青春期不同阶段的青年成长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她认为,做好青年研究,首先要研究青年行为,这就需要观察和设计观察。

其次,是人格。“青年人格刚刚定型,青年中不同的人格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一些是客观向上的,哪一些是‘佛系’的,‘佛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李玫瑾提醒,有些人天天向上,但他们的不确定性也很多。

“青年的表现和内心不一致,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李玫瑾认为,这就需要研究青年的认知。实践中,如何开展青年的问题研究?李玫瑾认为,对青年要理解、包容、启悟。

“我们现在引导为主,但是理解不够,如果不理解,引导是没用的。”她表示,要在包容的过程中进行引导。“现在的引导缺少纵向的研究,空间思维非常充分,但是时间思维不到位”。

一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让长期从事0-6岁婴幼儿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秀敏开始关注青年群体。

“我们不断放开生育,为什么生育率反而持续走低?“洪秀敏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婴幼儿照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聚焦青年家庭婴幼儿照护方面的困境,她所在的课题组对东中西部13个城市20岁-34岁青年家庭展开调研。

调研发现,目前青年家庭在养育婴幼儿过程当中碰到很多现实问题。

洪秀敏举例说,亲子互动失调,目前家庭式的照料主要依靠老人,能够提供给青年家庭的机构照护实际上非常少。同时,青年家庭在生存需求方面,对婴幼儿的免疫接种、成长的检查和评估等方面,社区医院提供的并不是特别契合青年家庭的需求。

青年家庭在亲子互动方面想获得的需求,比如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怎么解决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等都有很多的困惑,现在科学育儿的指导远远不够。

对此,洪秀敏提出建议:第一,如何能够针对青年家庭照护的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网络,增进他们的获得感;第二,如何精准把握青年家庭需求,增加普惠优质的托儿服务的有效提供;第三,加大对于养育压力比较大的、比较危险的青年家庭的关注,提高他们抗风险的能力。

青年研究如何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论坛交流中,《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二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袁潇等17位专家学者聚焦青年发展展开学术交流。

论坛期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召开了编委会会议,就期刊转型定位、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向陆士桢等8位对期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颁发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向陈立思等41位专家学者颁发获奖作品证书。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28日 07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青年研究的话语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年研究,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新中国70年青年发展与青年期刊学术论坛近日在中央团校召开。

未来青年研究有哪些方向?中央团校教授陆士桢结合志愿服务研究指出,“首先要考虑怎么样实现不同视角的融合。”曾教授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陆士桢经常告诉她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别把文章写得像思政一样。”这并不是否定思政类文章,陆士桢解释,实际上它们有各自的体系,如何融汇贯通,这很重要。

陆士桢认为,思政所回答的问题是亘古以来人类社会传承的重要问题,社会学更多解读青年的社会本质,全面分析一个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分析视角。而政治学视野下的青年研究,更多关注现存社会激烈的斗争。“在这三个角度要怎么样实现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希望将来有更多人从这一角度做一点分析。”陆士桢说。

同时,她还指出,做好青年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老说过去的话没用,青年不爱听,理论上也没有价值”。

做青年研究,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作了回答。

风笑天认为,青年研究要能够指导青年,“带领青年一代更好地发展、成长”。同时,他还谈到,青年研究要服务于青年。风笑天分析,这个在以往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我们研究青年,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服务青年,这也是现在的青年政策、国家的研究政策方向。”

参照通用人工智能追求,结合青年研究中的通用算法,中央团校教授肖峰则通过AI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三种分型,与青年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时政研究、对策研究进行对比,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青年研究的“通用算法”这一问题。

“人工智能对青年研究有这样一种分析,是不是可以启示我们,青年研究可不可以走向一种通用呢?”肖峰提出,未来青年研究中是否能够打破目前三个范式的壁垒,融合出一种通用的青年研究方法。

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从精神分析角度,对青春期不同阶段的青年成长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她认为,做好青年研究,首先要研究青年行为,这就需要观察和设计观察。

其次,是人格。“青年人格刚刚定型,青年中不同的人格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一些是客观向上的,哪一些是‘佛系’的,‘佛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李玫瑾提醒,有些人天天向上,但他们的不确定性也很多。

“青年的表现和内心不一致,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李玫瑾认为,这就需要研究青年的认知。实践中,如何开展青年的问题研究?李玫瑾认为,对青年要理解、包容、启悟。

“我们现在引导为主,但是理解不够,如果不理解,引导是没用的。”她表示,要在包容的过程中进行引导。“现在的引导缺少纵向的研究,空间思维非常充分,但是时间思维不到位”。

一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让长期从事0-6岁婴幼儿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秀敏开始关注青年群体。

“我们不断放开生育,为什么生育率反而持续走低?“洪秀敏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婴幼儿照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聚焦青年家庭婴幼儿照护方面的困境,她所在的课题组对东中西部13个城市20岁-34岁青年家庭展开调研。

调研发现,目前青年家庭在养育婴幼儿过程当中碰到很多现实问题。

洪秀敏举例说,亲子互动失调,目前家庭式的照料主要依靠老人,能够提供给青年家庭的机构照护实际上非常少。同时,青年家庭在生存需求方面,对婴幼儿的免疫接种、成长的检查和评估等方面,社区医院提供的并不是特别契合青年家庭的需求。

青年家庭在亲子互动方面想获得的需求,比如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怎么解决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等都有很多的困惑,现在科学育儿的指导远远不够。

对此,洪秀敏提出建议:第一,如何能够针对青年家庭照护的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网络,增进他们的获得感;第二,如何精准把握青年家庭需求,增加普惠优质的托儿服务的有效提供;第三,加大对于养育压力比较大的、比较危险的青年家庭的关注,提高他们抗风险的能力。

青年研究如何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论坛交流中,《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二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袁潇等17位专家学者聚焦青年发展展开学术交流。

论坛期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召开了编委会会议,就期刊转型定位、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向陆士桢等8位对期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颁发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向陈立思等41位专家学者颁发获奖作品证书。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中国领先的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含文图音视频的全方位综合新闻资讯、深度访谈、观点评论、财经产品、互动应用、分享社区等服务为全球主流华人提供互联网的新媒体优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