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关注

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资讯

青海省超半数人口生活在城镇

时间:2020-04-18 13:32|浏览:

    一条条新建道路宽敞顺畅,一片片棚户区、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地下综合管廊疏通城市血脉,湿地公园绿意盎然,购物中心带动城市活力……如今,走在西宁市、海东市,无不为城镇化步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

    改革开放至今,是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统计,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6%提升到2018年的54.47%,增长了35.87%;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28.57万人、402平方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26倍和2.8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

    蜗居到宜居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6.5平方米

    “民有所居,居有所乐”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房子宽敞明亮、干净,谁都想。”住在西宁市城中区的杜英兰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没条件,全家5口人挤在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孩子大了就显得更挤了。”

    2016年1月的时候杜英兰住进省城中区百韵华居小区新房中,化解了他们家“蜗居”的状况。

    “四年前,大儿子结婚没钱买房子,在外面租的房。”说起大儿子的婚事,杜英兰觉得对不起儿媳妇。好在2015年申请了公租房,摇号分配后,过年就住上了新房子。原来的老房子给大儿子一家住了,一家人终于不用为住而发愁了,自己也圆了住电梯房的梦,不用每天爬6楼了。

    精美的壁纸、精致的十字绣挂画、生机勃勃的绿植……整个屋子被杜英兰布置得简洁舒适,玄关过道上还挂着一副空竹、折叠椅等物品。杜英兰告诉记者,住在这里后她跟着同小区的空竹爱好者,学习了空竹,天气好的时候,就去小区的广场耍耍空竹聊聊天,生活很惬意。

    近年来,我省完善多层次供给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通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12年年末的29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6.5平方米。

    城镇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从有到好,比1978年增长200%以上;污水、燃气、垃圾处理设施及信息网络实现从无到有,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6.34%、燃气普及率达80.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36%。城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4%,建成区人均绿地率达23.28平方米,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全面达标,更多市民感受到生态之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公交都市”加快建设。西宁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玉树荣膺国家卫生城市,格尔木蝉联国家卫生城市。

    村民变市民

    50%的人生活在城镇

    “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如今人们对海东市乐都区的城镇化建设直观的感受。

    “没想到在这片土地活了大半辈子,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成为城市。”今年54岁的冉大叔是乐都区碾伯镇北门村北一社的普通村民,原来以土地为生的他,在海东市撤地建市后不仅“上楼”了,而且也有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过上了他曾经羡慕的城里人生活。

    不仅仅是城市化建设步伐带动“乡(村)”向“城”转变。户籍制度及住房、医疗、养老保障政策持续优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加速推进等,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村民”向“市民”转变。

    对于32岁的蔡成岳来说,通过在城市打拼,自己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城里人。

    蔡成岳来自西宁市湟源县农村,建筑学院毕业后就在西宁就业,在这个城市生活了10年,10年间他时刻想着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

    “刚来的时候,就住在城中村的民房中,行李也只有几件衣服和被褥,房子又冷又小,还不安全,现在终于在西宁安家了。”回忆初到西宁时的住所,现在,蔡成岳很满足。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城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往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向城镇集中,城镇成为生产要素汇聚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现在,全省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镇,50%以上的人口居住、生活、工作在城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3897.14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加到2865.2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倍和184倍,城镇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来源:西海都市报   来源:新华网

中国领先的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含文图音视频的全方位综合新闻资讯、深度访谈、观点评论、财经产品、互动应用、分享社区等服务为全球主流华人提供互联网的新媒体优质体验。